以爱为舟,载梦远航 ----记阿湖幼儿园黄枊老师
以爱为舟,载梦远航
----记阿湖幼儿园黄枊老师
在学前教育的花园里,有这样一位默默耕耘的园丁——黄柳老师。她用温柔与专业为孩子们打造充满爱与探索的成长天地。从趣味课堂的构建,到家访路上的温情奔赴,再到教研前沿的深耕不辍,她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幼儿教师的责任与担当,成为孩子们童年里最珍贵的“成长合伙人”。
一、趣味课堂:激活童年的探索密码
(一)游戏化教学,让知识“活”起来
“小朋友们,今天我们要变身‘森林小画家’,用树叶拓印出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!”在黄老师的课堂上,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在上演。她深知,3 - 6岁的孩子是用“体验”认知世界的,于是将五大领域教学融入游戏,让学习像玩游戏一样有趣。
在科学活动《水的旅行》中,她设置“水滴闯关”游戏:孩子们分组用滴管、水管搭建“输水通道”,模拟雨水从云朵到河流的过程。当蓝色颜料水成功“流”进小水桶,孩子们欢呼着喊:“下雨啦!小河有水啦!”在玩乐中,不仅掌握了水的流动性知识,还学会团队协作。这种游戏化设计,让抽象概念变得直观可感,孩子们在笑声中自然习得知识,真正实现“玩中学、学中玩”。
“老师,为什么树叶有的绿、有的黄呀?”面对孩子突发奇想的问题,黄老师从不会简单作答,而是开启“探究式互动”:带领孩子到户外捡树叶,对比观察叶脉、颜色,引导他们触摸、撕碎叶片,感受“活着的树叶软软的,枯树叶脆脆的”。回到教室,再用绘本《叶子的秘密》延伸讲解叶绿素变化,让一个小疑问,变成一场跨学科的探索之旅。
她还创设“提问小明星”机制,鼓励孩子把好奇转化为问题,每周评选“最佳探索者”。曾经内向的汐汐,因发现“蜗牛爬过会留下亮亮的线”,在分享中变得自信开朗,家长惊喜地说:“孩子回家总说‘黄老师说要当大自然的侦探’,现在连我们都跟着好奇起来!”这种互动,不仅培养求知欲,更让孩子学会主动思考、勇敢表达。
二、温情家访:搭建家校的共育桥梁
班级里有一份黄老师亲手整理的特殊名册,上面详细记录着几位留守以及家庭困难儿童的情况。这些名字背后,是她无法放下的牵挂。她深知,隔代之爱虽厚重,却难抵父母臂弯的温存;那些幼小的心田,渴望更贴近的陪伴与理解。于是,便开启了家访之路。
家访中,她不仅用心了解孩子家庭环境,更在细微处洞察孩子情感需求。逸辰父母离异,父亲常年在外,与年迈奶奶相依。初访时,逸辰怯生生躲在奶奶身后,眼神游移不定。黄老师捕捉到这份不安,温柔地靠近,分享他在园里画的画、搭的积木。她特意带去了孩子父母录制的视频问候,当屏幕上出现父母身影时,逸辰眼中瞬间闪动的光亮,令奶奶悄悄拭泪。此后,黄老师便成了连接逸辰与父母的桥梁,她不仅建立逸辰专属成长档案,定期向父母传递孩子点滴进步,更在园内给予逸辰更多关注与肢体抚慰。
为了让这份关爱更持久、更专业,黄老师推动建立了“留守儿童成长档案”,详细记录每个孩子的特殊需求与心理变化轨迹。同时设立“亲子热线”,架起孩子与远方父母间的声音桥梁。她深信,每一份留守的孤独都值得被温柔倾听,每一次成长的期待都应获得回响——幼小心灵的缺憾,终须以理解与耐心去填补。她用细致入微的守护,为稚嫩生命撑起一片无雨的天空,让缺憾的土壤也能绽放坚韧的花。
三、教研:在“艺术”中探寻成长的密码
作为幼儿园艺术教研组的骨干,黄老师始终怀揣对美育的执着探索。她深知艺术绝非技艺的冰冷训练,而是儿童感知世界、表达自我的珍贵语言。她曾敏锐指出:“若只追求作品表面的‘漂亮整齐’,我们可能恰恰扼杀了孩子们最本真、最蓬勃的表达冲动。”
在教研组阶段汇报中,黄老师以“释放天性:艺术作为儿童的第二语言”为主题,系统梳理了实践探索。她展示了一系列摒弃成人化干预的儿童作品:那些大胆泼洒的色彩、看似随性却充满力量感的线条、稚拙却个性鲜明的作品……无一不在诉说着儿童视角下的独特世界。她特别分享了引导孩子们体验非遗文化的活动——以星月夜名画为灵感开展扎染服装设计,孩子们在欣赏名画之后,自主折叠布料,选择捆扎方式,调配蓝黄颜料浸染。制作服装时,她们巧妙的将扎染布料打造蓬松裙摆,结合蕾丝毛球等装饰,既保留了扎染的艺术感,又融入了对星月夜名画的理解与创造。当这些充满艺术气息的作品在中呈现时,不仅打动了参观的老师和家长,也让孩子们为自己的作品感到骄傲。
黄柳老师把青春融入孩子们的笑声里。她常说:“幼儿教师的幸福,是见证一个个‘小不点儿’从胆怯到勇敢,从懵懂到明亮。” 无论是课堂上蹲下身与孩子平视的专注,家访时风雨无阻的奔赴,还是教研中挑灯夜战的执着,她都在用行动诠释:学前教育不只是知识启蒙,更是用爱筑造一生向阳的底色。在未来的日子里,这位追光的幼教人,仍会以爱为舟,载着孩子们的梦想,在童年的星辰大海里,继续远航……